1、功能定位
介入放射學于20世紀80年代引進我國。數十年來,介入放射醫學發展速度、介入器材不斷進步,逐漸拓展為現代臨床醫學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組成部分。隨著應用范圍不斷擴大,介入治療從一項技能逐漸發展成一門學科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(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,DSA)屬于介入放射學的一類,其臨床領域主要為心臟、血管、腫瘤、神經四類。
介入治療室,又稱介入科手術室(導管室)、放射介入科,是現代醫院中相關醫務人員利用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(DSA設備)的引導下,以其拍攝的造影器官清晰影響為診斷依據,利用穿刺針、導管等介入器材對人體病變部位進入植入,開展微創治療的醫療場所。
由于DSA介入治療全程在DSA設備的引導和監視下進行,定位準確、靶向性強,可以精準地進行實時療效評估,且具備手術創傷小、術后恢復時間快等優勢,已成為當今醫學界科學的治療方法之一。
2、功能組成
《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》GB51039-2014規定,介入治療用房應設心血管造影機房、控制、機械間、洗手準備、無菌物品、治療、更衣和衛生間等用房;可設置辦公、會診、值班、護理和資料等用房。
介入治療室的用房種類按照其技術需求可劃分為候診區域、介入治療區(包含術前準備用房、術后恢復用房、治療輔助用房)、醫務人員辦公生活區域。
介入治療室功能區域劃分
分區名稱 | 功能用房組成 |
候診區域 | 家屬候診區、換床廳、談話間、護士站 |
介入治療區 | DSA手術室、控制室、設備間、麻醉準備間、麻醉器械室、術后恢復室、輔料間、器械間、無菌物品庫、一次性物品庫、導管室 |
辦公生活區 | 衛生通過間(包括換鞋、男女更衣、廁所、淋?。?、醫護辦公室、值班室、刷手鉛衣(鉛衣室可以結合后勤用房布置在辦公生活區內,也可以作為醫務人員的DSA手術室的前室空間)、光盤庫、用餐室、污物收集分類間、污洗間 |
3、醫療流程
介入治療中心內的主要動線可分為醫護人員動線、患者動線、潔物運輸動線及污物回收動線。以上人流、物流均以DSA檢查室為核心展開,應盡量做到行為路徑短捷高效、避免動線迂回交叉。